汉字 众手潜深
雷贤淇
南京大学 韩江教学点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 第五届毕业
摘要:
汉字1是现今世上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2,被喻为是世间唯一的文字活化石。象形的古汉字3更容易看出描摹实物形状的图像。无论是用六书的哪一种方法造字,都可找出图像的部分。可惜汉字发展到今天,图像都被笔画代替了,以致好多汉字不能视而知义。本文试图找出含“手”的古汉字,并剖析,理解造字的本义,以便理解含“手”现代汉字的字义。这种溯源,知道构字的原义,找出古今汉字的脉络,以理解现代汉字的方法,希望能突破一点而窥全豹。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ideographical writing system, is the only written language still in use in this world today, and has been hailed as the only living written language fossil in this modern world. We can more easily trace the image in the ancient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no matter which method is used in the Six Methods of forming Chinese characters, we still can identify the images as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Unfortunately, the images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today are replaced by strokes; as a result many characters cannot show the mean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hand or hand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hen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word-form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consist of "hand" too. Using the etymology of Chinese character, to know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structure, to identify the sequence of ideas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 hope to break a point and peep the whole picture.
关键词:
古汉字; 象形; 手; 现代汉字; 识字法
(一)前言
“手”4字,象形。甲骨文没有“手”字,金文和篆文“手”()像五指伸张的样子。古汉字,“手”有明显的五指
和三指
两种。三只手分左右两边,时而双手同出,时而一手独霸。五指手可独立成字,也可作为部件,三指手只能做部件。以三代五的手,古汉字如甲骨文就已有了。中华文化,以三为众,如:“森”义为很多树木、森林;“众”,很多人的意思等。因此“三指手”也是手。
孙悟空的72变,出神入化,大家喜欢。魔术师也不赖,手一动,鸽子、兔子、鲜花、钞票等就出现了,使人入迷。汉字多变的“手”,保管你看得目瞪口呆。
(二)含单手的字和它的变体
在“拿、拳、擎、挚、攀、挈、挛、挲、挚”等字中,“手”变为部首。在“拜、掰”二字左旁和“看”字上边的“手()”,第四画的竖钩变成撇,是“手”的变体,还是部首。
“扌”叫提手5,是部首,多在字的左边,也是“手”的变体,还可勉强辨别五指手。例字如:把、挥、打、抠、投、持、提、指、接、挖、执、报、抱……我手头的文献还没有发现甲骨文中含扌旁的字,金文也只有“接(、
)”一字6。这可能当时还没有这类造字法。
“失”也是五指手,金文在“手”
上加一捺指事符号
,表示手未抓牢。造字本义:手未抓牢而丢落。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的“手”
写成
7。《说文》失:纵也。从手,乙声。
“举(舉)”字下边的部件,叫举字底()8,是五指手的变体,
还可以依稀分辨出五指
。“举(舉)”,从與从手。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众人参与。举,篆文
,隶书
将篆文抬托的手
写成
,将篆文中间的双手
写成
9。與,上部左右两边还有两只手(
或
),一“举”五手,本义为双手托物。这么多手共同托物,当然举得起了。其他例字如:奉(两手恭敬地捧着)、捧、棒、择。
“手”的变化堪比变形金刚吧!看:
左、右、有、灰、友、爱、雄等字共同的部件“10”叫左字框,也就是“左”字去“工”留下的部分。“”,甲骨文或金文
11”,是古“左”字,像左手。扶佐、辅佐、佐证的“佐”都是后来产生的词。佐,篆文
:(1)本作左。形声。从人,左声。本义:辅助,帮助。(2)同本义(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佐,助也12。
例字1:灰(),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13。
例字2:卑,甲字头,下面是左手。古代“右重而左卑,因此在甲下,以示地位低微”14。
“又”古右手形,原为左右的“右”的本字。右,甲骨文为象形字,金文和篆文字形是
。像一只右手伸出的样子。字形与“左”
相反。又,《说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𠛱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从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又”常被借为“右”、“祐”(佑)或“有”。佑
,《说文》
:助也。从示,右聲。本作“右”。因“右”用为左右之“右”,又造“佑”,表示:保护;右助15。取、友、奴、叉、叔(本义拾取)、支、鼓、坚、贤、竖、反、度、曼、燮、变(變)等字都有这手。
例字1:“友”,甲骨文16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现在的“友”字如二人都伸出手,相握,表示友谊。本义:朋友。
例字2:“皮”会意,篆字17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本义:用手剥兽皮。
例字3:取,甲骨文,即右手(
)拿着一只耳朵(
),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造字本义: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古代战争中,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因战俘的耳朵是战士亲自去割,所以“取”有拿到自己的身边的意思,即今天取东西的“取”。18
例字3.1:娶,甲骨文,
(女,新娘)加
(取,强力抢夺)。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武力抢夺。造字本义:远古时代,劫女为妻的抢亲风俗。篆文
改成上下结构。隶书
将篆文的“女”
写成
。“女”表示“娶”的对象是女性。19
例字3.2:聚,《说文解字》:聚,会也。从(众),取声。邑落云聚。聚,金文
,从
(取,求),
(众,百姓)。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强求。聚,表示“取之于众”,造字本义:取之于民,即强权向百姓征敛财物。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的
(众)写成
20。知道了“聚”的本义,就容易知道会合、会集的今义。由“聚”构成的词,如聚餐、聚会、聚集、聚拢、聚散等词也就容易理解了。
“祭”,《说文解字》,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左上是牲肉,右上的
是“又”(手)的变体,“示”字底像祭桌(“示”与“礻”和神事有关)。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21。本义:祭祀。例字:察、擦。
欢(歡)、戏(戯)、邓(鄧)、鸡(雞)、难(難)、对(對)、观(觀)、艰(艱)等简化字的“又”不是“手”,只是代表其他偏旁部件的符号。
“彐”,雪字底22,是“又”的变体。“帚”篆文23,上
(右手“又”、抓),下
,即扫地的器具,义即持帚扫地。“妻”甲骨文
、篆文
24,从屮、又、女。“屮”像家具形。整字是女子拿家具从事劳动。本义:男子的正式配偶。其他例字:事、秉、兼、庚、庸、康、刍、寻、归、慧、彗、君、尹、隶、捷、丑(可解的结。十二月,万物动,用事)。
灵、雪中的“彐”不是“手”。
汉字的“手”像武林高手,越变越神,已看不到“手”形了!再看:
“爫”,即爪头25,是“爪”的变体。爪,甲骨文为朝下的手,像张手抓握的样子。
例字1:采,从爫、木。即用手采摘植物上的某部分。
例字2:受,《说文》:相付也。从𠬪,舟省声。甲骨文像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26。但是“受”加扌变成“授”,意义不再相通,已明显地分工。“受”,今义接收;“授”,今义施予。
例字3:舀,金文27。会意。上为“爪”,下为“臼”(jiù),像伸手掏取之形。本义:用瓢勺取物28。
例字4:觅,会意。从爪,从见。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本义:寻找;到处寻找29。
例字5:妥,甲骨文,本义:男子压制女子,使之放弃争取的权力30。
例字6:争(爭),甲骨文在相对立的两只手
(又)之间加一竖线指事符号“\”,代表两手所抢夺的物品。造字本义:竞相抢夺31。了解了“争”,争取、争夺、争议等词,就容易明白了。
“攴”从卢省,从又(手),像手拿鞭、棒、棍之类的东西。“攴”是古字,音pū,今用作偏旁,叫敲字边32。“攴”的变体是“攵”,叫反文33。例字:敲、寇、救、放、改、牧、教、整、修、敬等。
“寸或、
34”从又(手),从一(现代汉字“一”变点)。“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也是部首。如:尊、导(導,本义:以手牵引,引导)、封、射、夺(奪)、耐(古剃胡须的刑罚)。
“印或”从爪或
(手),从卪。在左边的手,是“爪”的变体,叫印字旁35。印,甲骨文
,像一只手(爪)
抓住一个跪着的人
的头部36,义为手按人,使他跪下,就是今天的按压。用印章时也要往下压,所以“印”有印章义。
“及、史、更、丈、父、”都看不到手,比马拉多纳上帝的手更隐形吧。“及”,甲骨文,由
(人)加
(又,抓)构成,像一只手
从背后抓住前面的人
37。本义:追赶上,抓住。及格的“及”用本义。“史、更、丈、父”的手全在下部。
(三)含双手的字和它的变体
“戒”从戈廾。“廾”音gǒng,叫弄字底38,即双手,古字的符号是
或
。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其他例字:算、弄、葬、弃(棄)、弇、异(異)、彝、弈。
例字:舁(yú),篆文,从四手,爪、彐、廾,义为共同抬东西。
共,甲骨文像两手
捧着贵重物品
。造字本义:以珍品供奉祭神。金文的“共”字形是
,篆文为
,隶书的共将篆文的两手
连写成
,手形消失。“共”的“奉礼供拜”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供”代替39。这
(双手)叫“共字底”40,是“廾”的变体。
例字1:“具”会意。甲骨文,从
(双手持举),从
(鼎,既是祭器也是高级饮食器皿)41。今文,从鼎省从
。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
例字2:“兵”,上“斤”下(廾),“斤”是短斧类器具,像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今义:战士。
例字3:與和与本为不同的两个字。與,篆文,从
(舁,很多手放在一起),从
(与,给予)。造字本义:结交,相互支持。合起来义为参与共商,如“与会”,或多只手共同处理事物。与,篆文
在“匕”
(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用食勺为别人添食42。今“與”和“与”,精简为“与”。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 赐予, 施予, 给予
例字4:“興(兴)”甲骨文,篆文
,会意。从舁从同,舁,共举;同,同力。多手齐心同举,当然能兴起了。
其他例字:典、粪、供、龚、拱。
也是双手,形状像“大”,但不是“大”(撇不出头)。
,横撇捺,多用在字的中间部位;共字底
,横撇点,在字底。含这类手的字有:奏、揍、秦、奉。暴、举、恭、拳、舂、登等。
例字1:“泰”,篆文,“太”字头,水字底,中间的
是双手。“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汰”的省略,表示洗涤、清洗。水字底,表示泼水清洗。古人认为净水是圣洁的,因此酷热夏季将水泼在身上,不仅能清爽降温,还能去污驱邪,带来吉祥与幸福43。今字太、手相连,形象消失,变成部件
44。“春”例外,虽有部件
,但没有“手”。
例字2:登,甲骨文,从
(两手捧着),从
(豆,盛器),从
(双脚),“豆”
中加一横,表示器皿盛满粮食。造字本义:手捧装满丰收的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灵。有的甲骨文
省去双手
。金文
、籀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45。懂得“登”的演变过程后,攀登、登台、登记的意义就易懂了。
也是双手,它随着在字中的位置而变化。在字中的是
,如攀。在半包结构的“送”字中,则变成
。在“奂、换、唤、焕、涣、夬、诀、决”等字中则变成“大”。
例字:奂,金文,从
(人),从
(穴,屋顶),从
(双手托举)。造字本义:古代筑屋时屋架上的工匠与地面的后勤人员互相叫唤着,上下传递建材或工具。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奂”的“交换传递”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换”,加“口”另造“唤”代替46。
汉字的“手”,比孙悟空更会变!请用二郎神的神眼找“承、丞”的“手”吧!“承”左右的是手,是左右手(
)的另一种变体。“承”的底部还有“手”。本义:捧着。“丞”篆文
,甲骨文
像两只手
拯救落在深坑
里的人
47。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丞”的“拯救”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拯”代替。本义:拯救——“拯”三手,“救”一手。这么多“手”来“拯救”,还怕什么?安心吧!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做了归纳,下列是其中的一个部分48:
|
|
|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图一的廾、、
、
、
都是由“双手”简化而来的。图二只有奂和攀中的
是从“双手”。图三的“
”全部都是由双手加其他部件简化而成,只有“春”例外。
还有一种双手,如“舁”上部的
,它不能独立成字,未发现专家为它另立为部件,却同时出现在下列字中:舁、與(与)、興(兴)、舆49、譽(誉)、學(学)、覺(觉)、攪(搅)、礐。此外,“要”古文
,中间像人,两旁是两手束腰。“腰”字的初形。本义:人腰。今天的简化汉字除了“舁”、“礐”,其余的字都变了形,找不到
了。
特别是學(学)字,甲骨文,
(算筹)加
(六,即“庐”,表示房屋),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造字本义: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有的甲骨文写成
,在算筹
两边加
(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金文
在房屋
下面加“子”
,表明教的对象50。
(四)含“手”的多音节词
即使是多音节词,通过字词中的手也多半能解得通,如:掌握、把握、把持、持有、坚持、秉持、挟持、支持、支援、支撑、支取、摘抄、摘发、摘录、采摘、采取、拨打、挨打、打击(擊)、打扮、打发、打搅、打折、打拼、折射、争取、争夺、抗争、教授、放弃,敲鼓、敲打、搜救(搜,从扌从叟,形声字。叟是搜的本字。叟:会意。本作“叜”。意谓手拿火把在室内搜索。本义:求51)、搜寻、寻找、救援(救一手,援三手;伸出这么多手来救援,有希望!)、撤换(撤二手,换三手。要撤换当然要多手帮忙。)、提拔、提供(一手提,二手供。要多手才能提供服务)、插播、指挥、指导、指教、更改、更换、搀扶、挽救、揩拭、擦拭、摩拳擦掌、摩擦、抚养、承受、承担、承接、承揽、教授、学养(甲骨文“养”从羊从攴,即手持鞭驱赶羊群去喂吃草)、挫折、接收、接受、接手、携手、手术(术本义为从植物茎上剥下青皮,绞绳或编篮)、逮捕、捕捉、捕捞、抽取、抽打、揭发、拥有、投掷、投射、举手、拒收、据守、遣
52送、抛弃、殴打、恭敬、敬拜等。
现在以“敬拜”做个较详细解释。“敬拜”的敬,金文,《说文》的篆字
,从攴、茍。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说文》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口犹慎言也。从羊,羊与义、善、美同意。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敬”的其中两个义项是:敬献,有礼地送上。祭奠祖先神灵的意思53。敬拜的拜,金文
,左边
是麦,谷物;右旁
,是手,持握。表示手持庄稼谷物,虔诚祭告天地神灵,祈祷好收成。有的金文写成
,即
(手,作揖)加
(页,磕头),表示作揖、磕头。造字本义:作揖,磕头,表示最高崇敬54。可见“敬拜”二字意义相同,是联合式复合词。“敬拜”二字告诉我们,人们敬拜上帝神明时,言行举止至善至美,毕恭毕敬。
(五)只有一个词素含“手”的多音节词
有些多音节词,虽只有一个词素有“手”,也一样有助于读出它的意思。如:揭露、揭晓、排除、排出、排除、选择、派发、斗争、战争、挑战、挑选、聚首、持续、搜索、包括、营救、挺身、找到、扭转、隐藏、承诺、藏匿、拖鞋、妥协、举手投足等。
现在举几个例词加以说明。
例词1:“选择”的选(選),词素中没有“手”。选(選),形声。从辵(chuò),巽(xùn)声。本义:遣送;放遂55,即挑人派遣,从两个预备者中挑出一人出使。“选择”的择(擇),金文,从
(目,观察),从
(人),
(羊),
(双手,也是“共”的简写,表示供奉),造字本义:用眼、用手,选出合适祭祀的羊羔。有的金文
字形复杂。篆文
以
代替金文的
56。形声。从手,睪(yì)声。本义:选取,挑选57。
综上,“选择”是联合式复合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近、相关,并且可以互为说明,两个词素都有“挑选”的意思。
例词2:“举手投足”的排列方式是动词、名词、动词、名词。两个动词都关系到手,“举”有五个手,义:往上伸;抬。“举手”即把手往上伸,抬起手。“投”从扌从殳。殳,即“攴”,甲骨文像手
持长柄大锤
。当“殳”作为单纯部件、单纯部首后,篆文
再加“手”
另造“投”代替,造字本义:手执大锤,掷向野兽或敌人58。今天“举手投足”的意思就更简单了,即一抬手,一踏步,泛指一举一动。
(六)总结
很多汉字被多变、神秘的“手”插上一手,而且隐藏的很深!更甚的是,不止伸进一手,常有双手,甚至多手齐上!它颠覆了传统辞书部首查字的“手”部,隐藏在字的每一个部位,如:部首、偏旁、部件、声旁、义旁,甚至藏在字的某些笔画里面,如“学”、“觉”上部的左点右撇,都是从手演变而来;棄(弃)字下部的左撇右捺也是手。其实字词里的手,无论它藏在哪里,都有助于理解字词的意义,而且手越多,意义越明显、越容易读出造字的意旨和所含的意义。我们有这种“隐藏”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古汉字多为图形,后经隶变59,图像消失。现代汉字都用笔画,只有少数的字还依稀能看出原图形,如偏旁火、亻、口、宀、木、目,等等。改用符号的字就根本看不出图形了,如简化字戏(戯)、对(對)、艰(艱)、邓(鄧)、观(觀)、欢(歡)、叹(嘆)、难(難)、鸡(鷄)、聂(聶)、凤(鳳)等字中的又;赵(趙)、冈(岡)、风(風)、卤(鹵、滷)、区(區)等字中的乂。
此外,“手”同时也废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GF0014—2009)(简称《部件规范》)的武功,使它无法把“承”拆分出(
),乖乖的把“承”归在“成字部件”之下,使得“丞”无法拆分60。此外,《部件规范》在字中间的部件
(双手)也没有收。
大家束手无策了吧?!不怕,只要手上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或相关的专书,或上网搜索等等,汉字的“手”就打回原形。原来扌、、、又、彐、爫、爪、廾、
、
、
、
、攴、寸、
等部件都是“手”!只要知道字或词的构成部分有“手”,并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和功能,就容易明白这类字词的意义了,它的意义和手有关联。掌握了字词中的“手”、“变形手”,以及和“手”有关的部件、笔画,就能触类旁通,学一字得一串。不止本义,引申义也照“杀”!不只是单音节词,多音节词也照样轻易过关!多音节词又可分为每个词素有“手”和只有部分词素有“手”两种。只要懂得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义,多音节词的意思就易懂了。
这种先溯源,找出古汉字构字各部件的原来图形,知道构字的原义和字理。再分析,知道某字形的演变脉络和发展历史,明白该字的本义、引申义等,就容易认识和记牢字词的今义了。这种古今通览的溯源字词学习法,学来兴趣盎然,很适合中小学各级学生学习。尤其适合大学里初学汉语的外族学生,他们对本身的母语有了基础,甚至也通另一种外语。以这种方法学习,可以窥全豹,学来特别有趣。当然不可能每个字词都这么教,有些字词近代才有,就没法这么教了。
其实也不是“手”罢了,学其他的字词也行,如“去”,本义:离开住地,前往他方,即离开。去,甲骨文像一个人
跨步离开村邑
。篆文
误将
(囗,村邑)写成
(厶)61。
再看另一部词典的解释:去,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62。总之,是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如:去图书馆就是从现在所处的空间到图书馆那个空间;“去国”即从本国的空间到外国的空间;“去世”从现在的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若在教学时,尽量使用这种识字法,它让我们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肯定是使学习添加乐趣。汉字多有意思啊!“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63”。
最后,希望编词书的专家在现有辞书归类和检索的基础上,能加编有相同构成部分的字词归为一类,以方便用者使用。
参考资料:
许慎《说文解字校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
《康熙字典》(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1981.1)。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
窦文宇,窦勇著《汉字资源:当代新说文解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尹黎云著《汉字源系统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
施正宇编著,贾克、帅梅绘图《汉字的故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6)
李乐毅著《汉字演变五百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2.5)
王世伟编著《趣味汉字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7.5)
左民安著《汉字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 82)
《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GF0014—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9-03-24发布,2009-07-01试行)
2013.08.01 (1949字)2014.04.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